找到相关内容370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十二:谈出家、在家菩萨如何教育弟子

    供养。为什么呢?先以布施的方便法门将外道摄取,然后调教,使他们归信佛法,并教他们行六敬。郎:身敬、敬、惫敬、戒敬、见敬、利敬。修这六敬者,内则佾团和谐,外则摄受家生。  8、“若求财物...,出家菩萨应教育弟子修习具足。‘善男子!菩萨摩河萨,若能如是教诏、调伏出家弟子,是则师弟子二人,俱得无量利益。如是,师徒能增三宝。何以故?如是弟子知八智已,能勤供养师长、上、耆旧有德;能受善语、能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2167377.html
  • 佛教义理是如何诠释和谐思想的?

    于治”。  十善,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充来的,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,包括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(不搬弄是非,挑拨离间)、不恶(不骂人,不恶口伤人)、不绮语(不花言巧语)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充来的,分属身(行动)、(语言)、意(思想)三个方面,实际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。前人在解释中贯彻大乘慈悲济世利生思想,将消极的不杀生、不偷盗等十项称为“止善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3569104.html
  • 面向现代社会的抉择

    僧伽。僧伽是信众的表率者,是信众身心归向依靠之处。人间佛教要履行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的宗旨,僧伽加强自身的民主建设,维护自身形象是十分重要的。  僧伽的组织是在“六”(戒、见、利、身、意...式微。虽然民国时期有太虚法师发心整顿佛教界,创刊了《觉社丛书》,发表了《整顿僧伽制度论》,并为培养人才设立了武昌佛学院,以及一些地方的有识之士成立了佛教学校传教团体,但总的来说正信的佛教在社会的影响并...

    叶 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61069793.html
  • 和气东来 和风西送

    经》)。因此,针对世间提倡生态环保,中国海峡两岸的佛教界则最早提倡人类自身的“心灵环保”,就是要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,来带动外界真正的和谐与安宁。佛教僧团还有“六敬”规则———身同住、无诤、意...和气东来 和风西送  □ 叶小文 《新华文摘》 2005年第19期   构建和谐社会,要有“”的内涵。实现民族复兴,要有“文明依托”。   一、关于“文明依托”   纵览世界发展史,一个国家、一个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5969994.html
  • 从“三”到“六” 从“三心”到“众缘”

    思路是:佛教提倡“六”,即身同住无诤、意同悦、戒同修、见同解、利同均,涉及到处事行为、言论表述、心理状态、法规制度、思想见解、经济利益等六个方面,每个方面都要...从“三”到“六” 从“三心”到“众缘”   李利安  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&ldquo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0473044.html
  • 惟善:加强大乘与上部佛教的合作 共同弘扬佛教文化

    无诤、意同悅、见同解、戒同修、利同均。① 有了心灵的和谐,才能达到行动和谐。共同合作,才能达到1+1〉2 的效果。 21 世纪的佛教相互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。大乘上座部佛教合作...大乘上座部(北传南传)三大语系(巴利语、汉语、藏语)的佛教徒应加强对话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,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,弘扬佛教文化。 现在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,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...

    惟善 ( 广东云门佛学院常务副院长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873338.html
  • 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

    ,所以觉悟者不计其数。后来,出家众日益增加,就创立了僧团。并且,制定了僧团中共同遵守的六项准则,即六:身共住、无诤、意同悦、戒同修、见同解、利同均。佛陀在僧团中宣扬圣教,广度群生。由此...的高达人士,共同参与研讨、商榷,多予指正与策划。冀望通过各方的不吝赐教,使我们的教育能更上一层楼。   德育教育,是道德教育的简称。古今中外,每个时代社会,随不同的民族、信仰,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。...

    如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50679064.html
  • 佛教与自杀危机干预--道坚法师

    共同参与,同事利行),无诤(言而有信,慈语互慰),意同悦(统一思想认识),戒同修(规范组织管理),见同解(树立正确宇宙人生观念,建立共同愿景),利同均(利益均沾)”,实现六...漫延扩大。2003年9月10日,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确定的全球第一个“预防自杀日”。全世界,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。据官方统计,中国每年有28.7万人自杀,即中国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1291384437.html
  • 和谐之道 文明依托

    )。因此,针对世间提倡生态环保,中国海峡两岸的佛教界则最早提倡人类自身的“心灵环保”,就是要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,来带动外界真正的和谐与安宁。佛教僧团还有“六敬”规则——身同住、无诤、意同悦、...   和谐之道 文明依托   2005年6月,撰文对“和气东来,和风西送”的理念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文化中“”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阐释。认为中国以“”作为“文明依托”的和平发展,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4888974.html
  •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

    ,即所有的出家僧人,其最终的追求目标,都是要证得诸法寂灭的真理,脱离生死流转的烦恼苦海,这是从终极关切的一致性上阐明佛教僧众和合共住的可能性必要性;其二,事,即六种敬具,谓身同住,无诤,意... 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 苏州大学哲学系 韩焕忠   【摘 要】中华民族具有历史悠久、内容丰富的文化传统,而佛教的输入则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传统,将其推向极致。在印度佛教中,...

    韩焕忠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485496892.html